1901年,慈禧为讨好洋人,下令军机大臣赵舒翘自尽。早上8点,赵舒翘
1901年,慈禧为讨好洋人,下令军机大臣赵舒翘自尽。早上8点,赵舒翘先后吞下黄金、鸦片和砒霜,可折腾到半夜都没死。一旁陪伴的妻子急了,趴到丈夫耳边,悄悄说了一句话,赵舒翘这才瞑目。
光绪八年,赵舒翘因在王树汶冤案中的表现而声名鹊起。他秉公执法、深入调查,最终揭开了冤屈,赢得了朝野的高度评价。
慈禧对这个清正能干的官员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将他培养成有用之才。这一时期,赵舒翘的上升速度较为迅猛,光绪八年升任刑部员外郎,两年后调任湖广司郎中,逐渐在政务上崭露头角。
光绪十二年,赵舒翘被任命为安徽凤阳知府,开始接触地方政务,积累治理经验。随着时间推移,赵舒翘逐步走上了更高的平台,先后担任温处道道员、浙江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务,期间凭借其严谨治政、廉洁自律的作风,声誉日益提升,成为官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随着赵舒翘的逐步升迁,他也开始面临更加复杂和危险的政治局势。光绪二十三年,赵舒翘被召回京城,出任刑部左侍郎兼礼部左侍郎,随后升任刑部尚书。虽然这标志着他达到了官场的顶峰,但也意味着他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危险的环境。
清朝末期的朝堂权力斗争激烈,赵舒翘深知,单凭个人能力和清正廉洁难以在这个充满尔虞我诈的局面中站稳脚跟。他没有依赖满洲权贵、科场世家或军事集团的庇护,而是选择了以忠诚于慈禧、清廉自持为基石,努力避免成为党争中的牺牲品。
然而,赵舒翘的命运注定与时代紧密相连。戊戌变法后,清朝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绪帝被软禁,改革派人士遭到残酷打压,特别是在围园一事后,慈禧太后对变法派的愤怒达到了顶峰。
她指示严厉惩治变法支持者,戊戌六君子成为了清朝政坛的牺牲品。这些人并非全都直接参与了变法或围园事件,但在慈禧的眼中,他们的改革倾向构成了对皇权的威胁,因此无论是否有罪,都被一并清算。
戊戌六君子的命运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在慈禧的压迫下无辜受害。比如,谭嗣同无疑是此次事件的主谋,他在变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被视为头号敌人。
而康有为、梁启超虽然并未直接参与策划围园,但他们的改革思想却使他们同样成为了慈禧眼中的眼中钉。康广仁、杨锐、刘光第等人,甚至未曾真正参与到变法的具体操作中,他们仅因有改革理念或者与变法派有所关联,便被误伤。
作为刑部尚书,赵舒翘在处理戊戌六君子案时,面对慈禧的威压,不仅丧失了司法公正,更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屈从。
根据史料记载,尽管有朝中人士试图为六君子辩护,赵舒翘仍毫不犹豫地表态,宣称“杀无赦,不必问供”。他拒绝了公正审理,迅速批准了执行死刑的命令。
赵舒翘的屈服换来了短暂的升迁。慈禧为了奖赏他对六君子的处理,升他为军机大臣,掌管朝政要务。然而,权力的诱惑让他逐渐失去了判断力。在随后的义和团事件中,赵舒翘进一步背离了自己的良知。
在得知义和团愈演愈烈时,赵舒翘本应警觉,却因攀附权臣刚毅,迎合慈禧的排外情绪,选择支持义和团的暴力行径。为了讨得慈禧欢心,他甚至声称义和团“其术可用”,为日后庚子年大规模冲突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庚子事变发生后,赵舒翘的命运也如历史警示所言,遭到应有的报应。1900年,八国联军的侵略使清朝陷入极度危机,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以及宫中大臣匆忙逃离北京,远赴西安,留下李鸿章与奕劻与外国列强谈判。
战败后的清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除了巨额赔款,洋人提出了严惩主战派官员的要求,赵舒翘便成为其中的目标。
起初,慈禧对洋人提出的惩处要求有所顾忌,尤其是在面对西安的士绅抗议时,她暂时只对赵舒翘做出了“革职留任”的处理。但外国势力并不买账,坚决要求更为严厉的惩罚。
无奈之下,慈禧最终下令将赵舒翘处死。然而,西安的地方士绅们反应强烈,他们认为赵舒翘不应被如此对待,纷纷站出来为他求情。
形势变得复杂,慈禧在压力下思索出一条折中的道路——“加恩赐死”。即赵舒翘虽被处死,但以赐死的名义行事,以保全体面,并平息地方士绅的不满,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应付洋人的要求。
然而,赵舒翘的死亡并非如预期那样顺利。他先是尝试吞金自杀,但几小时后仍未死去,便改用砒霜和鸦片,依旧未能立刻丧命。
赵舒翘的妻子见丈夫痛苦不堪,察觉到他仍在等待慈禧的赦令,便悄声对他说,"夫君,不会再有旨意了,你安心去吧。"这句话彻底打破了赵舒翘的最后一丝希望,绝望中的他最终决定结束生命。他用皮革封住口鼻,最终因窒息而亡。
参考资料:张铭洽主编;刘文瑞副主编. 《长安史话 下 宋元明清民国》 2001